- 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13 点击次数:85
224、得病六七日,脉迟浮弱,恶风寒,手足温,医二、三下之,不能食,而协下满痛,面目及身黄,颈项强,小便难者,与柴胡汤,后必下重。本渴而饮水呕者,柴胡汤不中与也,食谷者哕。(《伤寒论》.第98条)。
作者:蒋远东
《辨脉法》讲,一息三至,谓之迟;迟为寒。举指轻按而得之者,谓之浮;浮主表。浮而无力谓之濡,沉而无力谓之弱;濡为气虚、弱为血虚。《太阳病上篇》第12条讲:太阳中风,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,蔷蔷恶寒、淅淅恶风、翕翕发热,鼻鸣、干呕者,桂枝汤主之;这其中的脉浮弱是太阳风寒中的风所致,迟则寒也;即为太阳风寒。所以本条文讲:此病恶风寒,意思是说:这是一个太阳风寒引起的疾病,这个病已经持续六七日了,这个病正在从太阳病的第一个周期向第二个周期转化,即从第一个七日节律向第二个七日节律在转化。
《赵版伤寒论﹒太阳病下篇﹒辨脉法》讲:脉浮而迟,面热赤而战惕者,六七日当汗出而解,反发热者差迟,迟为无阳,不能作汗,其身必痒也。此脉迟弱,即是《辨脉法》第23条讲的:寸口脉弱而迟,弱者卫气微,迟者营中寒,营为血,血寒则发热;卫为气,气微者,心内饥,饥则虚满,不能食也。
由此可见,本条文的脉迟浮弱是脉浮弱而迟,脉浮弱是卫气虚而发热的表现,脉迟是荣血少而恶寒的表现,《太阳病下篇》第27条讲:太阳病,发热恶寒,热多寒少,脉微弱者,此无阳也,不可更汗,宜桂枝二越婢一汤。
此处的无阳是气虚,气虚则发热,气虚则脉浮弱;医者将太阳风寒中的风热当阳明里热下后,即将太阳风寒中的寒引入了里,致使太阳风热入于阳明,太阳风寒入于太阴,从而导致脾不运化,此即医二、三下之、之原因。本条文中的:手足温、属太阴;不能食是阳明中寒。胸胁满痛是中焦机枢不利、脾不运化,而不是少阳机枢不利。本条文讲:协下满痛,小便难;这其中协下满痛、小便难是医二、三下之后,大肠津液不足,升降结肠不能升降,引起的协下满痛、小便难,而不是少阳机枢不利引起的协下苦满。
中焦机枢不利在阳明是脾不运化,在少阳是肝气不疏,医二、三下之,伤及的是脾胃。手足温、不能食、协下满痛、小便难都是脾不运化引起的脾胃不和;柴胡汤本为疏肝理气之用,可以舒缓肝胆之气,如果与柴胡汤,柴胡汤中的柴胡、半夏、黄芩会引邪下行,同样也会引气下行,即会致病人后必下重。所谓后必下重是欲便而不得的这种坠胀的感觉,此为气也。
本条文中的:面目及身黄,颈项强,小便难,这些都是少阳郁木而克土,病在脾胃,脾胃为土,土为黄色,所以其人面目及身黄,《阳明病全篇》第260条讲:伤寒六七日,身黄如橘子色,小便不利,腹微满者,茵陈蒿汤主之。颈在脖子的两侧,是少阳经所过之处;项在脖子的后面,是太阳经所过之处;颈项强是太阳少阳合并的表现。
太阳风寒,脉浮弱而迟,病人发热而恶风寒,得之六七日,与桂枝二越婢一汤可解,医二、三下之,是人为地引太阳风寒入里,使此病转系太阴,《阳明病全篇》第187条讲:伤寒脉浮而缓,手足自温者,是为系在太阴;太阴者,身当发黄,若小便自利者,不能发黄;至七八日大便硬者,为阳明也。本条文的:不能食是阳明中寒;协下满痛,面目及身黄,颈项强,小便难者,皆属中焦机枢不利,脾不运化,而不是少阳病的机枢不利,肝气不疏,如与柴胡汤,其人后必下重。
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是太阳病的表未解,里证又起引起的五苓散证,《太阳病上篇》第74条讲:中风发热,六七日不解而烦,有表里证;渴欲饮水,水入则吐者,名曰水逆,五苓散主之。本条文的:本渴是本来就渴,这个本指的是阳明。此本渴而饮水呕者是五苓散证,当与五苓散,而不是柴胡汤,所以本条文讲:柴胡汤不中与也。
本条文讲的柴胡汤是小柴胡汤,小柴胡汤中的人参、半夏、生姜等热药是走上焦的;柴胡、黄芩、大枣等寒药是走下焦的,当脾不运化的时候,上焦该下的气不得下,下焦该上的气不得上,与柴胡汤后就会形成两极分化,所以食谷则哕。食谷则哕是中焦机枢不利,脾不运化,上焦该下的气不得下、而反上冲的结果。
本条文讲了一个肝气不疏引起的机枢不利,与脾不运化引起的机枢不利,同属中焦机枢不利,因其脉证各不相同,当观其脉证,知犯何逆,随证治之,而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